家庭醫學科

新冠疫苗之餘,這些疫苗你打了嗎?

蘇家霈醫師 8042    
TAGS

  新冠病毒疫情已持續兩年,隨著疫苗的問世以及幾波疫情推波助瀾之下,台灣民眾新冠疫苗的第三劑注射率已經突破六成。但除了新冠病毒以外,其實有其他傳染力或致病率不亞於新冠的呼吸系統疾病,你,做好準備了嗎?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每年彙整、更新國內、外疾病管制中心的預防接種組(簡稱ACIP)建議,發布學會建議之成人預防接種時程表(如附件)。其中,呼吸道傳染疾病相關之疫苗包含肺炎鏈球菌疫苗、流感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MMR)以及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合一疫苗(Td/Tdap)。以下將針對幾種疫苗做介紹:


肺炎鏈球菌疫苗
  肺炎鏈球菌疫苗可說是自疫情爆發以來最夯的疫苗,許多民眾聽到『肺炎』就認為接受肺鏈疫苗接種即可預防新冠肺炎。事實上,和新冠病毒不同的是,肺炎鏈球菌是一種細菌,是造成細菌性、社區型肺炎最常見的原因。WHO於2005年估計全球一年約有160萬人因感染肺炎鏈球菌而死亡,且約一半為五歲以下的嬰幼兒。若併發菌血症致死率可高達10-20%以上,老年人甚至提高至六成。正因為它的嚴重度不容小覷,政府自民國97年起即推動75歲以上長者接種免費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也從民國104年起開始提供嬰幼兒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施打。雖接受肺鏈疫苗注射無法預防新冠病毒感染,但仍能降低新冠及肺鏈合併感染造成之重症機率。目前國內核准上市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有二種:23價(PPV23)和13價(PCV13)。

  23價疫苗囊括了23種常見的肺炎鏈球菌套膜多醣體,研究顯示75歲以上長者施打後可以減少6成的肺炎致死率及9成以上肺炎致死個案,但目前認為23價疫苗的多醣體組成較難讓免疫系統產生長期的記憶。而13價疫苗是較晚推出的疫苗,由於成份上的不同,被發現更能刺激黏膜免疫反應、減少肺炎鏈球菌的生存。目前疾管署針對65歲以上從未接種之民眾建議接種1劑PCV13或是PPV23,亦或是1劑PCV13間隔一年後再接種PPV23。而65歲以下18歲以上成人則建議先接種1劑PCV13,間隔至少8週接種1劑PPV23,5年後再接種第2劑PPV23。建議65歲以上民眾,或65歲以下有慢性疾病如慢性腎病變、心臟疾病、肺臟疾病、糖尿病、肝病與肝硬化、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或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或器官移植者接種。


流感疫苗
  流感的致病原為流感病毒,常引起發燒、肌肉酸痛、全身無力、喉嚨痛及呼吸道症狀等,較容易發生於秋、冬季,高峰期多自12月至隔年3月。一般而言,流感的症狀較一般感冒來得嚴重,通常症狀發作較突然,痊癒的時間也比一般感冒長,需1-2週才能完全恢復。且較有機會併發肺炎、腦炎、心肌炎及其他嚴重之繼發性感染或神經系統疾病等。疾管署統計101-110資料,在臺灣門診就醫之流感病患中約有千分之六需住院治療,其中約8%的病患出現嚴重併發症需住加護病房治療,而併發重症個案中死亡率甚至達2成。雖然因近兩年新冠疫情延燒而相關防疫措施與宣導使流感發生率大為下降,但定期接種流感疫苗仍是預防流感併發症最有效的方式。

  流感病毒可分為A至D四種型別,其中只有A型及B型可以引起季節性流行,目前使用之四價疫苗包含4種不活化病毒,即2種A型(H1N1及H3N2)、2種B型。由於流感病毒極易產生變異,幾乎每年流行的病毒株都會稍有不同,且接種4-6個月後保護效果可能下降,因此建議每年均須接種1次。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MMR)
  麻疹、德國麻疹及腮腺炎均為經由飛沫傳染的病毒性疾病,表現症狀大多為發燒、頭痛、咳嗽、倦怠、結膜炎、鼻炎等類似感冒症狀,但併發症不容小覷,如麻疹較嚴重者可能會併發中耳炎、肺炎或腦炎,導致耳聾或智力遲鈍乃至於死亡;腮腺炎若在青春期感染易併發睪丸炎或卵巢炎而可能影響生育能力;而孕婦如果在懷孕前3個月感染德國麻疹,胎兒甚至有高達百分之90的機會受到感染,可能導致流產、死胎或先天性缺陷。以傳染而言。麻疹的高傳染性曾經導致近年來亞洲數波疫情爆發,2019年時菲律賓甚至有四萬人以上感染,造成超過500人死亡。有鑑於此,台灣自1992年起引進MMR三合一疫苗,針對嬰幼兒全面實施預防接種及追加。

  MMR三合一疫苗是活性減毒疫苗,注射約兩星期後可產生免疫力,預防效果平均可達95%以上,根據國外研究報告,施打完兩劑MMR疫苗的效力可維持15年以上。因國內有研究顯示,1981年以後出生的成人麻疹抗體盛行率較低,因此疾管署建議1981年以後出生的成人,如前往麻疹流行地區可自費接種一劑MMR疫苗再行前往。另外,醫護人員或工作性質會頻繁接觸外國人者也建議施打。若為本國籍育齡婦女,持近3個月內之德國麻疹抗體陰性報告則可於懷孕前或產後公費施打1劑。唯須注意孕婦不可施打,且接種疫苗後4週內應避免懷孕。


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合一疫苗(Td/Tdap)
  白喉及百日咳也是飛沫傳染為主的疾病,分別由白喉桿菌及百日咳桿菌致病,臨床症狀主要由侵犯扁桃腺、咽頭、喉頭、鼻等上呼吸道造成發炎以及咳嗽。臺灣自民國44年開始實施全面接種白喉、破傷風、百日咳三合一疫苗,由於預防接種政策的落實,民國70年以後無白喉確定病例。然而百日咳似乎每3-5年會出現一次流行高峰,國際上也有類似的狀況。百日咳病例多發生於尚未完成接種之嬰幼兒,感染來源應該多來自於家中照顧者、兄姊、褓姆、醫護人員等,若在營養狀況不良或併有腸道及呼吸道感染時可能併發肺炎、缺氧、癲癇、甚至呼吸停止導致幼兒死亡。而以往認為青少年和成年人百日咳的臨床表現相當緩和,然而研究卻顯示超過15%青少年及近30%成年人感染後產生如肋骨骨折、股膜破裂、氣胸、吸入性肺炎、腹股溝疝氣甚至顱內出血等嚴重併發症。

  有鑑於國內感染百日咳之重症個案主要發生在6個月以下嬰兒,疾管署建議孕婦不論過去是否曾接種過Td或Tdap,每次懷孕應接種1劑Tdap疫苗,且為使母親抗體傳遞給嬰兒的效益最大化,建議於懷孕第28-36週接種。至於會接觸到嬰幼兒者如新生兒父母、祖父母、保母等或從事醫療健康照護工作者也建議施打:若曾接受過至少3劑疫苗接種者,宜接種一劑Tdap並每十年追加一劑Td;若不確定則建議以Tdap-Td-Td的順序完成三劑接種。


  以上為幾種針對預防呼吸道疾病可以考慮接種的疫苗,另外也有一些效果不錯的疫苗,如水痘、帶狀皰疹等,都可以向您的家醫科醫師諮詢喔!疫苗之餘,不能忽略的還是落實生活上的防疫措施與衛生,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才能真正遠離疾病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