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藝人小鬼,到最近的前台東原民處處長也在高雄因主動脈剝離而猝逝,皆造成社會的關注及扼腕。台東馬偕心臟外科李應羣醫師表示:主動脈是全身最大的血管,全身所有器官的血液循環都來自於主動脈供應,當血管內壁因血壓過高造成裂縫,會進一步造成血管壁層與層的剝離,使得病患前胸到後背強烈的撕裂痛,與此同時,不是進一步至急診尋求治療,就是快速進展成相關併發症而猝死。這與生命拔河、搶時間的醫療,在五年前李醫師來台東馬偕之後,有了大幅的改善。李醫師說台東一年約有7-10位主動脈剝離病人,五年中約有九成病人被成功救治並恢復良好。而台東馬偕去年八月更增加一位醫師,二人輪流守護台東全年的主動脈急症醫療。而經這些年的努力,今年心臟外科急症已達到零轉出的成績,台東民眾有相關疾病幾乎都可以留在台東在地醫療!
台東馬偕心臟外科李應羣醫師表示:全身所有器官的血液循環都來自於主動脈供應,因此主動脈一旦剥離或破裂,皆會造成各式各樣的器官嚴重的併發症,臨床表現上可稱之為千面人。包含心肌梗塞、中風、四肢無力、下半身癱瘓、肝衰竭、洗腎、腸道壞死,雖各式併發症發生的機率有大有小,但隨便一個併發症都足以影響病患一輩子,甚至整個家庭。李醫師接著說明:主動脈急症分為三個部份:A型主動脈剝離(離心臟較近部位)、B型主動脈剝離((繞到背部離心臟較遠部位)、主動脈瘤破裂。其中A型主動脈剝離因離心臟最近,風險最高,統計上每小時有2%死亡率累計,一天可達將近50%的死亡率。目前治療指引仍以開刀為主,將離心臟最近的剝離主動脈置換成人工血管,依病情,部分病患再搭配腹膜支架置放,手術複雜度通常讓手術6小時起跳,對病人及醫師都是一大挑戰。B型主動脈剝離以藥物治療控制血壓為主,進一步再以微創導管進行覆膜支架置放來治療。而主動脈瘤破裂,近來也都以覆膜支架置放將血管瘤隔絕在人工血管外,達到減血流減血壓的目的。談到如何預防,李醫師呼籲民眾平日血壓要控制在收縮壓120 mmHg左右,及戒菸二項為要務。
多年以來,台東重症病人外轉成為最大的醫療缺口,也是台東馬偕一直努力的目標。但十年前即使祭出高薪也召不到心臟外科醫師,所幸在台大退休的周財福醫師來到本院,但待了四年後退休,李應羣醫師的出現正好補了這個空缺。然而光靠一位醫師輪值一整年是不可能的,心臟重症說來就來,難免有病發時不幸遇醫師休假或外訓,而又必須外轉的遺憾。2019透過衛福部新興計劃得以由各醫學中心支援一名心外醫師,至此可提供24小時緊急會診服務。但第二位醫師非固定,直到去年八月才由本院又聘到了第二位心外醫師,讓台東的主動脈急症醫療更加穩固,至今年心臟外科急症已達到零轉出的成績,台東民眾有相關疾病幾乎都可以留在台東在地醫療!這是台東醫療的新里程,民眾安居更有保障!